马刺优良传统的传承——上将罗宾逊的“以退为进”

你为什么打篮球?你上场打篮球是为了什么?是胜利?是荣誉?还是数据?

之前威少的场均三双,让人感觉他是刻意在刷数据,唐斯也曾经拿出过很好看的数据,但是球队的战绩却不咋地。我们不能否认,有些人打球确实只顾自己爽,而不在意球队的表现如何。

篮球,说到底是讲究团队协作的运动,不能单独依靠一个个体就能决定比赛的胜负,个人英雄主义的单打独斗有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,简单的巨星堆砌也并不一定能带领球队走向胜利。

当球队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巨星时,肯定会有球权分配的问题出现,因为巨星都具有非凡的硬解能力,关键时刻,球要交给谁,由谁来终结,有时确实会是困扰教练的一个大问题。

这就需要有人得做出一定的牺牲,需要有人懂得放权,不去争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,但凡能给球队带来胜利,其他东西都是浮云。

当然了,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觉悟,在自己巅峰的时候,不是个个都肯为了胜利而去减少自己的出手,去接受一个替补的位置,去干脏活累活。

大卫罗宾逊与蒂姆邓肯,权力的更替

在邓肯到来之前的马刺队,罗宾逊是妥妥的球队老大,除了大伤的96-97赛季,自从他加盟马刺的前7个赛季,他每年都交出20+10的数据,带着马刺七进季后赛,三进西部半决赛,两次打到西决。

1997年邓肯的到来,让罗宾逊从此多了一个得力帮手,他不再是孤军奋战,刚接手马刺的波波维奇看着这两个骨骼精奇的内线长人,如何制定一个可行的战术对他说是最重要的。

两个家伙都有着不俗的身手,在低位几乎无敌的存在,假如两个人都在低位卡位要球,任何一个都能让对方忌惮不已。而且,刚进NBA的邓肯马上适应了这个联盟的对抗和节奏,第一年就可以交出21+11的数据,并拿下了最佳新秀奖。

邓肯进入马刺的第一年,马刺的胜场就比前一个赛季多了36场,比上将的35场还要多,那个赛季上将的数据是21.6+10.6,和邓肯不相上下。然而,数据是好看了,但是两人在一起似乎没有体现出1+1>2的效果,马刺还是在季后赛中止步西部半决赛。

是波波维奇的双塔战术有问题?还是两个长人之间的配合出了问题?

罗宾逊曾经坦言,自己曾嘲笑那些场均15+10的人,觉得那是轻松就可以拿到的数据,所以一开始,他还是挺在意这个东西的,直到他发觉,两个人都砍下20+10,却不能给球队带来进步的时候,他觉得是时候做出改变了。

如果两个人都重视进攻,而没有一个肯去做防守的活,那样确实不能打出1+1>2的效果,所以需要有一个人做出一定的牺牲,把专注力放在防守上面。

相比罗宾逊,邓肯的下肢力量更足,步伐更扎实,更适合在低位厮杀,而且他更年轻,已经33岁的大卫也曾想过:这支球队迟早会是邓肯的,何不将权力交给他,让他来带领球队?

所以,即使罗宾逊一度心里有落差,曾经圣城的焦点如今要交出主角光环,可是对他来说,只要球队能前进,他便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。

这位曾经单场轰下71分、拿过赛季得分王的得分狂人,在波波维奇也有同样的想法并和他交谈过后,主动交出了在进攻端的球权,把专注力投入在了防守端上,毕竟那个时代的强力内线不在少数,如果要邓肯在防守端投入太多的话,势必会影响他的进攻。

于是,1998-99赛季,罗宾逊的数据下降到16+10,而邓肯依然稳定地21+11,但是他们在攻防两端都打出了惊人的表现,马刺在那个缩水赛季一路过关斩将,拿下了队史的第一个总冠军。

一个NBA50大级别的伟人,一个拿过MVP、得分王、年度防守球员、盖帽王、篮板王的数据大师,还在当打之年,甘愿放下身段给一个二年级菜鸟当副手,就是这么美妙,就这样拿下了总冠军。

在之后的几个里,大卫罗宾逊继续辅佐着邓肯,连着几年对抗如日中天的大鲨鱼和OK组合,在邓肯逐渐成长的这些年里,他逐渐退居幕后,默默做着防守护框这些事情,让邓肯不必在防守端付出太多,可以在进攻端专心发挥。

在2003年,他们终于跨过了OK组合,再次踏上总决赛的舞台。

最后一场比赛,罗宾逊拿到13分17个篮板,他了无遗憾,他给了邓肯地位,邓肯带给了他两个总冠军,双赢的结果。他把马刺的火炬交到邓肯手上,让他来带着球队前进——由于罗宾逊的谦让和大度,马刺队平稳地完成了过渡。

“在场上有那么一瞬间,就是比赛最后的那几秒,我真的在想:‘你知道吗,我再也不会跟这个家伙一起打球了,下次我出现在这个球场时,我就是一个人了。感觉太怪了。’”邓肯说。

“我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。”

他当然知道,从那一刻起,他就接过了大哥的火炬,成了这支球队新的大哥。